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史

司马炎为什么能够当上皇帝司马炎怎么死的

司马炎为什么能够当上皇帝司马炎怎么死的

司马炎是西晋的 四个皇帝。不过严格说来,在他之前的三个皇帝都是他登基之后追封的,这样算起来,司马炎才是西晋真正的开国之君,史书上也是这样记载的。

司马炎能当上皇帝,绝对不是因为个人魅力。他爷爷司马懿、他大爷司马师、他爹司马昭把路全铺好了,让他捡了便宜。也正因为之前的皇帝都是他追封的,所以在这些人的史书传记中,并没有出生时的神迹,就连他本人,也只说了个“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的含混之辞。可能,就连他自己也不好意思胡乱杜撰身世吧。

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在文武百官及匈奴南单于等外来宾客的见证之下,在洛阳宫太极前殿登基。登基之后,为显示他的英明,所做的 一件事当然就是大赦天下。然后把宫里的金银财宝拿出来,分给王公大臣。再解除对被晋灭掉的魏国宗室的禁锢,同时,给了被他篡位的陈留王很好的待遇。

为了表现他的勤俭节约,他命令地方上要节省开销,减轻百姓负担,并禁止使用过于华丽的公车,不许穿着奢华的衣服演出。这样看来,司马炎在上任之初,还是做出了一副英明君主的样子。这些措施究竟执行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不过据说上天被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于是天降祥瑞,郡国里出现了六只凤凰、三条青龙、两条白龙,还有一对麒麟。

因为晋国毕竟是“禅让”得来的,所以司马炎仍沿用魏国一贯提倡的治国方案:以孝治国。这也难怪,古人讲忠孝两全,忠君爱国。他司马家是篡了魏的权得的天下,这个“忠”字已经立不住了,所以只能在“孝”上面做文章。于是,在西晋历史上也是整个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历史上 大的孝子出现了,这个孝子就是王祥。

可能您对王祥的名字很陌生,但是有个成语您一定很熟悉——卧冰求鲤。据说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天,天寒地冻,北风刺骨,河里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这个时候,王祥的母亲病倒了,很想吃鱼汤。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冰箱,也没有保鲜设备,到哪去找鱼呢?可是条件再艰苦也难不倒王祥。他毅然来到河边——他没有用铁锹和凿子刨冰,也无法用雷管炸药破冰,而是脱去衣服,趴在了冰面上,想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雪。

奇迹出现了——王祥没有被冻死,更没有被冻伤,因为他的行为感动了上苍,河面的冰层突然断裂,河里的鱼儿放弃了冬眠,自动跳出水面,那样子仿佛是鱼儿在求王祥把自己带回家。王祥于是完成了鱼的心愿,也救了他的母亲。因为这件事王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孝子,还做了官,后来当上了晋朝的太尉。

话题似乎有点远了。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为了达到目的,有些史书上的记载会多么荒诞和虚假。所以,对这个晋武帝司马炎,我们也要冷静评价。

冷静下来的结果,会让历史学家大失所望。司马炎之所以被称为武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消灭了江南吴国的 后一点势力。唐诗里的“王濬楼船下益州”说的就是这件事。可是,他在接管了东吴江山的同时,也接管了孙皓的后宫。即使如此他还嫌不够,又下令全国适龄女子都不可以婚嫁,然后让太监乘车到地方下召,让这些女子都到宫里来候选。对于中意的人,他会亲自用绛色的纱系在她的手臂上。于是天下美女尽皆被搜罗进他的后宫,人数 多时达到万人左右。

可是人一多了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司马炎根本不知道晚上应该住在哪里。于是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坐上羊拉的车,也不挽缰绳,任由羊在宫里走,羊在哪个宫门前停下,他就住在哪个妃子的宫里。于是,妃子们为了能见到皇上,想了各种办法, 后才发现,要想留住皇上的心,就必须留住羊的胃。据说羊喜欢盐水的气味,于是她们用掺了盐的水洒地,让羊把皇帝带到她们的身边。

除了女人问题,司马炎的儿子、儿媳也让人心烦。确切地说,是他的太子、太子妃断送了西晋的大好江山。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本书“黑皮祸水”与“八王之乱”里继续讲述。总之,司马炎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样英明神武,而且他至少还犯过两大错误。

错误之一,分封诸王。司马炎曾经分析过曹魏为什么会被晋朝取代,得出的结论是:曹魏没有对自己的宗室进行分封,所以才让司马家族轻易就篡夺了政权。为了避免曹魏的失败重演在西晋的身上,司马炎决定大封诸王。于是在他即位之后,立即分封了一批宗室为王。他所分封的诸王,可不是只有地位而无实权的花架子,相反,这其中很多人都拥有兵权。司马炎以为这样就可以保证司马氏的江山万年不倒,却不知为后来的天下大乱埋下了隐患。

错误之二,卖官。买卖官职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很早就出现了。秦始皇四年(前218年),蝗灾大疫,朝廷准许百姓交纳粟米千石者进爵位一级。汉灵帝时则公然在宫内搞了一个卖官的机构,叫西园卖官所,把朝内各种官职标定价格出卖, 高级的三公职——司徒、太尉、司空为1000万前,九卿职每个500万前,而且既可以现前交易,也可以赊账。司马炎虽然通过罢黜军备节省了不少开销,可是他庞大的后宫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为了圈到更多的前,司马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卖官。

因为这是零投入的生意,而他则可以通过增设官职与官员级别,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买官。此举果然有效,越来越多的前流到司马炎个人的腰包之中,他尽情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快感和满足。此举必然会引起朝臣的不满,司徒左长史傅咸上书说:“现在设置的官吏太多了。从前都督是四个,而现在连同监军却多至十人。#p#分页标题#e#

现在的刺史几乎是从前的一倍。现在的户口相当于汉代的十分之一,而所设置的郡县却比汉代多。虚设的将帅幕府,动不动就有上百个,但是却无益于值宿、警卫。五个等级的诸侯,坐在那里也要设置官属。所有这些官吏的粮食供应,全都从老百姓身上出,这就是之所以穷困匮乏的原因。”意见虽然很好,但是司马炎根本不予理会,依然是照常做卖官的生意。

这年大年初一,司马炎到南郊祭祀,想到自己是开国之君,不禁骄傲起来,于是问身边的司隶校尉刘毅:“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一个帝王相比?”

刘毅说:“陛下可与桓帝、灵帝相比。”

这桓、灵二帝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司马炎当然不能认同,说:“朕虽然德不如古人,但是还能克己为政,又平定了吴国,统一了天下,卿将朕比之于桓、灵二帝,不是太过分了吗?”

刘毅回答说:“昔日桓、灵卖官,前入府库;而陛下卖官,则前入私囊。由此可见,陛下不如桓、灵二帝!”

司马炎听了也不生气,说:“桓、灵时代可是听不到这样的话的,由此来看,朕相比于桓、灵二帝,还是要强的。”

史书上评论这件事时是这样说的:“一个刚直不阿,一个厚颜无耻!”

刘毅还有一个著名的奏疏,就是要求废除“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汉代推行察举制,因缺乏客观标准,长久以来为门阀把持,乃至贿选之风盛行。曹魏时,陈群建议定九品中正制以选拔人才。其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必须是二品现任中央官,中正以簿世(谱牒家世)、行状(才干、道德)、乡品(中正鉴定)为标准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

中正给乡品前先列某一层次,即所谓“辈目”,先由小中正(郡)列入记录,再报大中正(州), 后转呈司徒,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种制度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是到了晋朝,它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刘毅列举了九品中正制的八条弊端,并要求废除九品中正制,但是自己却无很好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难题。

司马炎也很明白刘毅说得有道理,可是他的朝廷还要靠门阀来支持,所以在对奏疏大加赞赏后,就没了下文。刘毅虽然未能纠正这一时弊,但他奏疏中的观点却已深入人心。直到三百年后的隋朝,“九品中正制”终于被科举制度所取代。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综观司马炎一生,他的确完成了西晋的统一大业,也曾于登基之初实施过一定的开明政策。然而,他犯的错也不能原谅,因为这些错误是导致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