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怎么出现潘镇割据的
唐朝中期,为了防御边疆少数民族的进犯,唐玄宗在地方上设置了大量的军镇,并任命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这些军镇的正式名称是“藩镇”。“藩”,就是保卫之意。
藩镇的节度使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渐渐地,他们不但不听唐朝廷的号令,而且反过来对抗朝廷。
安禄山的叛变,就是藩镇势力扩大造成的恶果。而在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朝廷不得不依赖地方势力,这又进一步扩大了藩镇的数量,扩充了藩镇的实力。在长安以北的藩镇大都不向中央交纳贡赋,独自称雄一方,跋扈不驯。
782年,幽州节度使朱滔起兵反唐。他的哥哥朱泚因此被罢免了凤翔陇右节度使(今陕西西部)的职务,留居长安。但竟有一支路过长安的地方叛军拥立朱泚为“秦帝”。唐德宗不得已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奸臣卢杞为朱泚辩护说:“朱泚对皇上忠心耿耿,其他的臣子都比不上他。我以全家人的性命担保他不会造反。”唐德宗一贯信任卢杞,这次也自然深信不疑。但是没过多久,朱泚谋反的消息被确认了,德宗一行人才惊慌起来,陆续诏令一些将军和节度使前来勤王。
朔方节度使(治所在今宁夏吴忠)李怀光是领命前来救援唐德宗的一员大将。他及时赶到奉天,解救了被围的德宗,立了大功。但是,由于李怀光过去对卢杞等人被重用不满,一直口吐怨言,卢杞就挑唆德宗不让李怀光入朝。784年,李怀光被逼谋反,扬言要与朱泚联合反叛,唐德宗吓得逃到了梁州(今陕西汉中),唐朝政权岌岌可危。
唐德宗任命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马燧为副元帅,和其他将领一起攻打李怀光。马燧在朔方军中一向有威信,决定走一步险棋,单独到敌军中说服朔方将士归降。他来到朔方军镇守的宫外,向朔方军士喊话:“当年,朔方将士平定安史之乱,功劳赫赫,无人可比。现在你们跟着李怀光造反,终究会招致灭族之祸。难道你们希望家人跟你们一起送死吗?如果现在你们主动归降,不但可以免罪,还能被赐予荣华富贵。请你们好好考虑吧。”马燧的话有情有理。他又解开衣襟露出胸口,表示心意坦诚。朔方军的士兵们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投降了马燧。
李怀光众叛亲离,被大军重重包围,无法抵抗,只好自 身亡。在他被平定的前后,朱泚、李希烈等发动的叛乱也被平息。北方的藩镇纷纷表态重新服从朝廷。
唐德宗经过这场危机,暗地里做了一些削弱藩镇的准备工作,如加强朝廷禁军的实力,充实中央财力。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削藩的条件已经成熟。到了唐宪宗在位时,唐宪宗联合主战派大臣,先后平定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夏绥节度使(今西北地区)杨惠琳、镇海节度使(今浙江省北部、江苏省南部)李锜等人的叛乱,后来又擒拿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诛 了淄青节度使(今山东地区)李师道。其他的节度使相继归顺朝廷,唐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史称“元和中兴”。
不过,中兴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唐宪宗一死,中央的财力消耗殆尽,朝廷不得不裁减中央军的兵员。失去了中央的钳制,藩镇又逐渐“复活”过来,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晚唐时,各地藩镇为了扩大势力,相互之间开始了兼并战争,惨烈的战争 终葬送了唐朝,并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地方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