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夺嫡的故事
曹操曾经说过:“倘若天命在我,则我为周文王矣。”这是一句很有深意的话。因为周文王是周武王姬发的父亲,而姬发就是推翻了商纣王,建立周朝的开国之君。曹操如此说,显然对自己的儿子寄予厚望。
那么,既然有一天,他的儿子会成为开国之君,在他的晚年,让哪个儿子继承他的事业就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接下来一个王朝的命运。
曹操有十五个老婆,二十五个儿子。可是他的长子早年战死,而他 喜欢的、曾经希望让他做太子且会称象的曹冲,也早早病故。于是他不得不在剩下的儿子中选一个接班人。
在剩下的儿子当中, 有可能当这个接班人的,就是曹操的正妻所生的三个儿子——曹丕、曹彰和曹植。但是这三人当中,曹彰虽屡立战功,却有勇无谋,不爱诗书,想讨曹操的欢心还得靠曹丕来教他。因此,实际上 强有力的竞争者,就是曹丕与曹植。
如果按照长幼的顺序,曹丕是哥哥,那么问题就好解决了。但是曹操很纠结,因为他更喜欢的是曹植。曹植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字写得好,文章写得更好。相比之下,曹丕的文采就逊色很多。曹操是个政治家、军事家,但他也是个诗人、文学家,对于同样是诗人、文学家的曹植自然会多一种偏爱。
因为诗文是感性的流露,很容易打动人;而谋略是理性的运作,曹操在这方面太强了,曹丕的才干在他面前就显得平庸了许多。也正因为这种偏爱,让长子曹丕不能顺利成为继承者。于是,曹丕与自己 大的竞争对手——他的亲弟弟曹植,上演了一出夺嫡之战。
曹丕与曹植,个性截然不同。曹植可能是因为从小受曹操的偏爱,加上他在文学方面显露出来的才华,让他显得很放荡不羁,我行我素。因为这种真性情,让曹植文采出众,可是也因为这种性格,让他很容易被人利用。相比之下,曹丕个性内敛深沉,懂得隐忍,这虽然使他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可以后发制人。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下面的例子就能看出来。
有一次,曹操即将远征,文武官员自然要到城外去送行。曹植当然不能放过这个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做了一篇洋洋洒洒、极具感染力的送行文章。只要在送行时当众念出,一定会让众人叹服,并且博得曹操的欢心。可是,轮到曹丕却犯了难——他拼命写啊写啊,可是怎么写也觉得自己写的不如曹植。就在他万分发愁的时候,他的谋士吴质给他出了个主意:“公子啊,你怎么写都写不过你弟弟的,不如你干脆别写了。明天送行的时候,你哭就可以了。”曹丕马上就领会了吴质的意思:不错,既然不能用华丽的辞藻打动人,就只有用动情的眼泪打动人了。
于是, 二天曹操出行之时,曹植当众朗诵送别的文章,果然如行云流水,曹操非常满意。就在大家纷纷猜测曹丕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的时候,曹丕突然放声大哭,说:“本来我昨晚也想写文章,可是一想到父亲马上要出征,要离开父亲,我就伤心得不能自已!”说完泪流满面,哭得泣不成声。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曹丕的眼泪打动了,连曹操也流下了眼泪。在这场孝道的比拼中,曹丕就这样占了上风。
早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晋爵为魏王之时,曹丕与曹植争当继承者的竞争到了关键的时刻。可是,此时发生了一件事,对曹植很不利:曹操在铜雀台上,看到园林中游逛的曹植妻子穿着绣花的绸衣,曹操大怒。因为他非常节俭,规定家属不准穿绣衣。而曹植的妻子居然敢违抗命令,于是下令立即赐死,而曹植也被斥责治家不严。
虽然如此,倾心于曹植的丁仪、丁异兄弟俩,仍旧向曹操进言,主张立曹植为太子。两人很有才学,深为曹操赏识。弟弟丁异向曹操进言:“曹植聪明通达,学富五车,才华卓异,文章绝伦。普天之下的贤人君子不问少长,都愿意为他效死。这是上天的赐予,要大魏世代绵延,永无穷尽的征兆。”“福泽绵延、大魏无穷”这层意思,说到了曹操的心上。他早就表示要效法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天意在曹家,取东汉而代之,是下一代的事了。那么,选择一个能担当如此重任的继承者至关重要。
因此,他对丁异说:“曹植确实是我喜欢的。果真像你所说,我就把他立为太子,你看如何?”丁异回答:“这是国家兴衰、天下存亡的大事,不是我辈愚劣琐贱者所敢议论的。古人说得好,知子莫若父,贤君能够了解臣下,慈父能够了解儿子,是由于相知非一事一物,相处非一朝一夕。你英明圣哲,洞察一切。今天提出这样的举措,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片刻而得,永垂万世,可喜可贺。”曹操听了非常高兴。
曹丕知道了这件事以后,特别着急,就悄悄找自己的谋士吴质商议对策。但又怕被曹操发现(因为曹操 忌讳儿子与大臣结党),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把吴质藏在大箱子里,就说里面装的是布,然后拉进府中。这事碰巧被曹植的谋士杨修知道了,于是跑来向曹操告密。曹操就派人在曹丕府门附近埋伏着,等着抓吴质。
曹丕知道了之后慌忙告诉吴质,问他:“怎么办啊,父亲发现我们来往了。”吴质说:“没关系,明天你就用大箱子装布进来。” 二天,曹丕用大箱子装着布进府。曹操埋伏的人见箱子来了,说:“我们接到举报,说里面藏了朝廷官员,特来检查。”结果开箱一看,里面真的只有布,于是回去禀报曹操。曹操于是怀疑杨修故意要陷害曹丕,对他十分厌恶。#p#分页标题#e#
曹操为了选继承人,还经常出题来试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的才干。有一天,曹操命令他们各自出邺城门,却悄悄派人吩咐守门官,不可以放他们出城。曹丕先到了城门,守门官拦住了他,曹丕无奈,只有退回。曹植听说后,问杨修怎么办。杨修说:“你是奉魏王的命令出城,有谁敢阻拦你, 了他就可以。”于是曹植也来到门前,守门官照样不让他出城。曹植大声叱责说:“我奉魏王之命出城,谁敢拦我!”于是 了守门官。曹操知道后很欣慰,认为曹植很有才干。可是后来听人说是杨修出的主意,曹操大怒,也迁怒于曹植。
不仅如此,曹操为了试兄弟二人的才学,经常会以军国大事来问二人。每次曹植都对答如流,而曹丕却答不上来。曹操觉得很奇怪,但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曹丕买通了曹植的手下,才明白真相。原来是杨修事先给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只要碰上曹操的问题,依条而答就可以。曹操听说后大怒,已有 杨修的心思。后来借惑乱军心之罪 掉了杨修。
杨修被 ,无疑给了曹植一个危险的信号。至少在曹操眼中,他已不再是那个才华横溢的继承者,而是与大臣勾结、心术不正、野心勃勃的阴谋家。于是曹植经常借酒浇愁,加上原本性格就不拘小节,所以行为更加不知约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军情危急,曹操令曹植带兵前去解救。但当军令送到曹植处时,曹植正酩酊大醉,根本无法出征。曹操火冒三丈,又恼怒又失望。
可是,曹丕就完全没有缺点吗?不是。不用说才学上他不及曹植,那些围在他身边的党羽,又岂会逃得过曹操的眼睛?所以,到底立谁为太子,让曹操烦闷不已。无奈之下,他忽然想起一个人,或许他能给自己指一条明路。这个人就是贾诩。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官渡之战时,曹军军粮用尽,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够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呀。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曹操称善,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后来曹操征韩遂、马超,也是用贾诩的离间之计,得以大获全胜。
曹操对立储之事,一直举棋不定。于是他招来贾诩,问他的意见。
贾诩城府甚深,表面上在兄弟争立太子过程中持中立态度,实际倾向曹丕。现在,曹操当面发问,如果一味为曹丕说好话,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因此,当曹操问他立谁做太子时,他默然不答。曹操急了:“跟你说话,怎么一言不发?”贾诩这才开口,“我正在思考。”曹操又问:“你想什么呢?”贾诩说:“我想当初袁绍、刘表父子。”
原来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偏爱小儿子袁尚。袁绍死,未立嗣子。逢纪、审配与袁谭不谋,伪造遗命,立袁尚为主。结果兄弟间互相攻 ,终于被曹操消灭。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刘表先是偏爱刘琦,后来又不喜欢他了。刘表死,立刘琮为主,刘琦十分不满。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刘琦追随刘备,兄弟俩分道扬镳。贾诩虽未言明,但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一是要让曹操及早立太子,避免日后麻烦;二是要立长,避免纷争。
正在此时,又传来了曹植私开司马门的消息。邺宫宫门称司马门,是正式的宫门,只有曹操车驾起程才打开。曹植因为妻子穿锦绣之衣违制,被曹操赐死后,心情非常郁闷,常在宫中饮酒自谴。这次曹植又喝多了,可能也没注意自己来到了哪个门口,就喊着让守门的兵士开门。守门的兵士不敢不开,但是开了之后,立即就报告了曹操。这时,曹植已经从司马门跑到邺城的金明门了。曹操找到曹植,训斥了一顿, 二天正式宣布,立曹丕为太子。曹植加封五千户,成万户侯。兄弟之间的争立,至此结束。
据说曹丕后来虽然当了皇帝,可是他心里仍然不踏实,因为他还有两个同母弟弟,一个是曹植,一个是曹雄。他怕帝位不稳,于是就以曹操去世时两人不在为借口,要治他们的不孝之罪。曹雄因为害怕,自 了。曹植则被押进宫中,曹丕本想 了他,可是母亲不准。曹丕于是对曹植说:父亲在时,就一向称赞你文思敏捷。
今日我就给你一个机会,只要你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我就放了你。曹丕以为曹植肯定写不出来,结果七步未完,曹植已将诗咏了出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十分惭愧,于是放了曹植。不过他将曹植软禁了起来,曹植过着十分惨淡的生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流离哀伤。太和六年(232年),曹植在抑郁和孤寂中死去。
关于曹植之死,有一种说法是与曹丕的皇后甄氏有关。曹植写过一篇有名的《洛神赋》,有人说里面的洛神就是暗指甄氏。曹丕是因为发现曹植与甄氏的私情而怀恨在心,于是将曹植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