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这些喜欢御驾亲征的皇帝,皇帝上战场结局却各不相同
开国皇帝,大多御驾亲征奠定江山宏图
古代的江山,大多是打出来的。西汉的江山,是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打下来的;东汉的江山,是光武帝刘秀御驾亲征打下来的;三国的江山,是刘备、孙权、曹操三位英雄御驾亲征打下来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是有名的乱世,那些割据一方的开国帝王,象宋武帝刘裕、前秦苻坚、下达“ 胡令”的冉闵大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周世宗柴荣等,无一不是能征惯战的元帅级人物;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一条棍棒打下四百座军洲,不但在军界有名,还是一名响当当的武林高手;元朝的成吉思汗父子几辈,清朝的努尔哈赤,更是战场上的枭雄;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下不世之功。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无不是开国皇帝们浴血奋战亲力亲为打出来的结果。
当然,江山打下来不易,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汉高祖刘邦遇“白登之围”,差点被俘丧命,听了陈平之计以美女贿赂匈奴王才得幸免,一百年受尽匈奴“和亲”之辱;刘备为替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东伐,不但自此孙刘联盟破裂,而且兵败后病死白帝城;前秦天王不听王猛规劝,坚持南伐东晋,淝水一战草木皆兵,统一伟业梦碎;
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骄,死在征伐西夏的途中;蒙哥大汗亲征南宋,命丧四川钓鱼台;努尔哈赤英雄盖世,却不幸伤在袁崇焕的大炮之下。开创一个新时代,往往伴随着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甚至领兵天子也死在征伐的大道上。
隋炀帝与唐太宗,两朝天子纠结高句丽
隋朝的隋炀帝与唐朝的唐太宗,都不是开国皇帝,但都是对隋、唐有很大军功的马上天子。
隋炀帝曾经三次远征高句丽,也就是现在的辽东地区和朝鲜地区。在征高句丽之前,隋朝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突厥、契丹、吐谷浑、林邑、琉球,真腊、婆利、倭国等在隋朝的军事打击下纷纷臣服,视大隋为宗主国,大隋天子为“天可汗”。
但意外的是,辽东地区的高句丽并没有被大隋吓到,不但不服,而且扰民,这勾起了大隋天子的怒火,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东北问题,于是远征高句丽的战役爆发了。隋炀帝集结了白万大军御驾亲征,未料到由于他的指挥失误,制定的平定高句丽的国策也有问题,竟然损兵折将,一败涂地。三次征伐高句丽也未能降服这个彪悍的民族。
当接力棒到了唐太宗手里的时候,李世民可是个雄才大略的主,手下有李绩、李道宗、薛仁贵等名将,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决心彻底治服这个屡攻不下的彪悍民族。李世民亲自慰问生病的士兵,替受伤的大将李思摩吮血,唐朝百姓主动参战,乃至到了“募十得百,募百得千,一些没能跟随出征的人,都愤叹郁邑”的地步。终于大败高句丽。唐太宗病逝后,唐高宗继承乃父未竟遗志, 后扫平辽东,设安东都护府。
明英宗与明武宗,御驾亲征视为儿戏
明朝皇帝有个特点,“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元璋灭元建明,御驾亲征;朱棣亲自上战场,五次北伐,将蒙元残余势力赶到漠北极寒之地。朱氏子孙们,视与鞑虏作战,是建功立业的机会。有两位奇葩皇帝,明英宗与明武宗,就主动出机,御驾亲征,闹出历史的笑话。
明英宗朱祈镇,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欲效仿父亲御驾亲征灭汉王,临时拼凑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征伐瓦剌。明英宗不会打仗,行军作战听太监王振的,而王振在打仗方面也是个饭筒,于是“杯具”了,在土木堡瓦剌军将明军包围,堂堂的明朝皇帝被瓦剌军俘虏,导致全军覆没的下场。
另一位明朝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正德皇帝,他喜欢骑射,当听说蒙古皇帝伯颜袭击明朝时,他不怒反喜,认为效仿先祖朱元璋和朱棣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朱厚照御驾亲征很奇葩,他封自己为“大将军朱寿”,亲临前线战斗,斩 敌人一名。这次光荣的战斗,以“ 敌十六名,己方伤五百六十三人、亡二十五人的战绩”取得胜利。
史称“应州大捷”。之所以称为胜利,是因为 终敌人撤退了;之所以称为“大捷”,是满足了皇帝亲自上战场的欲望。为了这次战斗,明武宗一个文官不带,因为这些文官被七十年前的“土木堡之变”吓破了胆,极力劝说明武宗不要御驾亲征。结果明武宗“刚愎自用”,坚持自己的观点,还好他没有象朱祈镇那么倒霉,创造了他认为的战斗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