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史

延安五老都有哪些人,“延安五老”这个称谓怎么来的?

“延安五老”是中共党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群体概念,指的是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徐特立五位年高德劭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是,这个概念是何时形成、由谁提出的,各类文章莫衷一是,甚至还夹杂了一些讹误。

1942年7月,朱德写了一首题为《游南泥湾》的诗,其中提到“五老”。

于是,许多报纸杂志、网络文章在介绍“延安五老”时表示,党内外借此诗作,将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徐特立尊为“延安五老”。该说法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是目前有关“延安五老”概念形成过程的“主流观点”之一。

朱德的这首诗确有“五老”一词。诗中写道:“纪念七七了,诸老各相邀。战局虽紧张,休养不可少。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行行卅里铺,炎热颇烦躁……”

不过,朱德在诗序中明确记述:“一九四二年七月十日,与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老同游南泥湾。”很显然,诗里的“五老”是序中的“四老”加上朱德本人——此“五老”非彼“五老”。至于朱德、续范亭如何变为董必武、林伯渠,至少从这首诗本身看不出明显的逻辑关联,朱德诗作可能只是恰巧与“五老”名称相同而已。

同样在上述南泥湾之行中,续范亭所作《凑成五老图》一诗称:“徐吴谢林董必武,延安一幅五老图;今次林董偶缺席,我与朱公凑成趣。”也就是说,续范亭表示,“徐吴谢林董”为“五老”,自己与朱德不在其列。可见在此次出游之前,“延安五老”的说法已经存在。

目前关于“延安五老”概念的形成,有两种“主流观点”,除了“朱德诗作形成说”,便是“毛泽东祝词形成说”。

1940年1月,中共中央为吴玉章在延安补办了六十寿辰庆祝会,毛泽东亲临会场,并致祝寿词,他说:“现在世界是变了,青年人欢喜老年人,就像我们的吴老、林老、徐老、董老、谢老,都是很受青年们欢迎的。”《毛泽东文集》在收录此文时作了注释,注明这五位老人是指吴玉章、林伯渠、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有研究者据此认为,“五老”的称谓是毛泽东提出的,并由此流传至今。

应该说,“毛泽东祝词形成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十分准确。如果认为毛泽东祝词所确立的是“五老”概念,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据董必武回忆,苏区时期已有“五老”的说法,远远早于1940年。如果认为毛泽东祝词确立的是“延安五老”的概念,似乎也存在问题。

毛泽东列举的五人虽与“延安五老”相一致,但并未明确提出“延安五老”一词,所以不能作为“延安五老”已经形成的直接证据,尚需发掘其他材料作为佐证。当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抽,毛泽东的论述无疑会对“延安五老”概念的形成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或是会扩大这一群体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