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 一位真正的老师是谁
中国教育要上溯到儒家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他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一直被尊为“圣人”,是因为他是儒家的开山始祖,创立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系统,对后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孔子还是名重一时的教育家,门下有3000多名学生,其中有成就的就有72人。为了推行他实行“仁义礼乐”以治国的政治理想,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游说诸侯,颠沛流离达8年之久;他奉行“述而不作”的准则,只传授弟子,不著书立说,每天同学生们一起论辩致辞,探讨政治、文学、伦理等问题;孔子死后多年,他学生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编写了《论语》,成为指导封建社会臣民言行规范的不二宝典,同时,它也是孔子教育方法和策略的体现。
孔子的一生,可分为齐鲁求仕、周游列国、删《诗》读《易》三个阶段。他出生于一个长幼尊卑有序的大家族,先人是宋国的孔防权。他的父母是一对老夫少妻,父亲叔梁纥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由寡母抚养他长大,这使得他在家族和社会中的地位都很低下,受到不少人的欺负和凌辱。他少年时,鲁国的权贵季氏设宴招待读书人。
孔子也去了,却遭到季氏家奴阳虎的训斥:“喂,你来干什么?这是请鲁国读书人的宴会,哪里请过你?”尽管在“贫而贱”的不幸际遇中,孔子却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其他小孩不同的秉赋性情。他小时候就喜欢模仿大人祭祀的样子摆上俎豆,表情严肃地跪拜。他后来做过一些库管之类的小官,态度也是诚恳而公平。他身体发育得很好,长成“九尺六寸”的大个子,被人称作“长人”。
从出生到56岁,孔子始终在齐鲁一带谋职、做官、学习和教学。当时他的祖国鲁的局势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国内季平子、孟氏、叔孙氏三家专权,骄矜犯上;国外列强林立,晋平公、楚灵王肆虐诸侯,横冲直撞;邻国齐又非常强大,对鲁国虎视眈眈。鲁国弱小,如果依附楚国,晋国就会发怒;依附晋国,又怕楚国来讨伐;如果不时时对齐国送礼赔笑,齐国一不高兴又会入侵。就在这样微妙而紧张的局势里,鲁国岌岌可危,国君焦头烂额,根本无暇关注孔子的那番“道德教化”的治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