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史

邓小平包产到户的谈话

邓小平包产到户的谈话

邓小平的讲话很多,其中邓小平在1980年5月31日同中央负责同志作了一次谈话,在关键时刻专门表态支持阻力重重的农村包产到户政策。这篇讲话定名为《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这篇讲话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讲话背景:

人民公社体制弊端日益严重,农民生活处于极低的水平。生产积极性不高粮食不多。而1979年10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迈开。

讲话内容: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包产到户)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

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具体说来,要实现以下四个条件: 一,机械化水平提高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的、受到人们欢迎的机械化。 二,管理水平提高了,积累了经验,有了一批具备相当管理能力的干部。 三,多种经营发展了,并随之而来成立了各种专业组或专业队,从而使农村的商品经济大大发展起来。 四,集体收入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

具备了这四个条件,目前搞包产到户的地方,形式就会有发展变化。这种转变不是自上而下的,不是行政命令的,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

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期不得不退回去,退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有些地方把原来规模比较合适的生产队,硬分成几个规模很小的生产队。而另一些地方搞并队,又把生产队的规模搞得过大。实践证明这样并不好。

总的说来,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除表现在集体化的组织形式这方面外,还有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问题。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说那里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适宜发展的就不要去硬搞。

像西北的不少地方,应该下决心以种牧草为主,发展畜牧业。现在有些干部,对于怎样适合本地情况,多搞一些经济收益大、群众得实惠的东西,还是考虑不多,仍然是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所以,政策放宽以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愿望出发,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宣传上不要只讲一种办法,要求各地都照着去做。宣传好的典型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

讲话影响:

因为邓小平的表态支持包产到户,我国农村开始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一代伟人邓小平先后划分经济特区,提出一国两制,进行南方谈话等举措挽救了党和国家,他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