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史

魏征和李世民的真实关系魏征直谏李世民不 他吗

魏征和李世民的真实关系魏征直谏李世民不   他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总是保有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徵死了,朕失掉一面明镜了啊!”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一代名臣魏徵病逝。与他相知甚深的唐太宗李世民颇为痛惜,流着泪说出了以上名言。

魏徵,字玄成,生于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比唐太宗大十八岁。他与李世民 初不是君臣,而是死敌。当年,李世民还是秦王,魏徵却是太子李建成的手下智囊,常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当李世民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兵变, 兄夺权后,便以胜利者的姿态责备魏徵等太子旧部说:“你们这些小人,为什么一贯离间我兄弟关系?”

魏徵慷慨自若地回答道:“皇太子殿下要是一早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祸事了!”

秦王李世民听完瞬间就被震住了,觉得这家伙是个人才啊!于是效仿齐桓公重用仇人管仲的例子,赦免魏徵之罪,让他在自己手下做事。

这时,魏徵已将近四十七岁,从此才开始了与李世民合作的生涯。随后,李世民做了皇帝,改元贞观。几年之间,魏徵不断得到提拔,历任给事中、谏议大夫、尚书右丞;到了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拜为秘书监,成为唐太宗宰相团的一员。

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名臣云集。当时,房玄龄、李靖为左右仆射,王珪为侍中,温彦博为中书令,戴胄为户部尚书,再加上魏徵,六名宰相共掌国事,都是极具才干、声望的名相。贞观四年(630年)的某一天,君臣宴会,唐太宗一时兴起,命素有知人之明的王珪点评在座诸人的优劣。王珪欣然应命,对诸相一一评价,结果大家都认为他评得公道。对魏徵,他的评语是:“每以谏诤为己任,耻君不及尧舜。”魏徵也的确如王珪所评,敢谏善谏,甚至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 为著名的谏臣。

魏徵深信,明君、暗君的区别,不过在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魏徵劝谏太宗,小到他的生活起居,大到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可谓无所忌讳,知无不言,随时压抑太宗过分的欲望,纠正他的过失。太宗曾经感慨地对魏徵说:“你所劝谏我的,前前后后有两百多件事,如果不是你以至诚之心为国,哪能做到这样呢?”

简单举一个例子:贞观十二年(638年),四十一岁的唐太宗添了一个皇孙,在东宫宴请五品以上官员。席间,太宗对魏徵大加赞扬。他说:“贞观以前,跟着我打天下的人,立功 大莫过于房玄龄;贞观之后,尽心于我,时时进献忠言,安国利民,乃至于成就我今日功业者,那就要数魏徵了!”过了一会儿,太宗又问魏徵,“近来所行得失政化,与往年比怎么样?”

按理说,正当嘉庆宴会,太宗春风得意之际,而且他几分钟前才狠狠表扬了自己,怎么着也得卖个面子吧?但魏徵毫不犹豫,当头就给太宗浇了一盆冷水:“如果要说行德义而使民心悦服,现在远不如贞观初年!”

接着,魏徵就滔滔不绝地直指太宗的错处,说他不再像早年间虚心求谏,功业虽盛,却比不上往年。结果,唐太宗由衷感叹,说除了你魏徵以外,没有人敢和我说这番话。我一定听你的,虚心改过。

除了就事论事,魏徵还常常创作长篇大论的专题论文,进献太宗御览。其中 著名的就是贞观十一年(637年)所上的《谏太宗十思疏》。文中反复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详细提出十个君主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唐太宗非常重视这篇奏疏,向魏徵表态说要把它长期放在桌案,经常阅读,引以为鉴。

然而,曾经多次表示会不忘初心,善始善终的唐太宗,却在晚年决策错误频现。一方面是因为太宗功成名就,逐渐骄逸自满,一方面是因为魏徵等元老重臣相继过世,再没有够分量的臣下能影响甚至改变唐太宗的决定。

显著的例子是东伐高丽之役。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不顾群臣反对,统军亲征高丽, 终铩羽而归。悔愧交加的唐太宗因而感慨地说:“若是魏徵还活着,一定不会让我有这次亲征之行的。”

有魏徵这面明镜在,便能少犯错误。贞观前期的政治之所以胜过后期,魏徵等谏臣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