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举里选与养士制度简介
夏商时期,在君主左右任职的巫史和宗室贵族,大都是世袭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开明的统治者从下层社会中选拔人才,并破格委以重任。如商汤之用伊尹, 终确立了商王朝的统治;武丁任用傅说,实现了殷商的中兴。伊尹、傅说两人原本都是奴隶,不属贵族。不过,这种情况毕竟是少见的。
乡举里选制度
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高级官员依然是世袭。而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则开始实行乡举里选制。周代的“乡”指城市及其近郊,为贵族居住之地;“里”是按族划分的基层居民点。所谓“乡举里选”,即由乡、里评论,推选出“秀士”、“俊士”等优秀人才,然后经诸侯上贡给周天子的一种制度。
这种乡举里选,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周礼·地官·乡大夫》说:“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诸侯所贡之士还须在天子太学里学习一段时间,学成后可以授予官职的称“进士”。“进士”之名 早见于《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这些”进土“经天子考试其射艺,再经过策命,取得低级爵位和官职的,称”命士“西周的”士是贵族的 低层,通常指武士。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社会发生了大变革。当时各国的君主们为维护其统治,开始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如齐桓公之用政敌管仲为相、用商贩宁戚为卿,秦穆公之用五张黑羊皮赎回陪嫁奴隶百里奚并用为大夫,吴用楚人伍子胥,越王勾践之用范蠡等等,都是力求打破原先的世袭制。
养士制度
至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大批知识分子涌出,“士”的阶层出现了。战国时期的所谓“士”,主要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才能的人,与西周的“士”主要指武士含义有所不同。“士”阶层的来源也不一致,有贵族后裔,也有庶民出身的。
战国时期,由于士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所以各国君主、宰相大都采取养士的办法以储备人才,致使养士之风极盛。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便是战国时期以养士著称的“四公子”。君主和贵族可以随时从士中选取人员任官,也可授予他们某些临时性的政治使命。这样,自西周以来实行的世袭制便基本上被废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