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史

西夏石窟、雕塑、绘画等文化都具有什么特点?

西夏石窟、雕塑、绘画等文化都具有什么特点?

石窟作为一种文化, 早源于从远古流传下来的许多有关石窟的神话和传说。汉代佛教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使佛教在我国南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各名山胜地遍布佛塔寺庙,其中,北方的鲜卑族各部统治阶级把原先对石窟神灵的崇拜与佛教信仰相结合,在许多有天然石窟的地方大事雕凿各种龛洞佛像,使佛教文化现象遍布黄河一带。

此后,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和一代代统治阶级对这种文化的传承,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石窟文化胜境。西夏的石窟文化就是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生成的,它也是祖国多元的石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佛教在西夏的兴盛,西夏留下了许多内容与宗教有关的融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与雕塑艺术为一体的石窟艺术作品。现存的西夏石窟主要分布在甘肃和宁夏两省区,甘肃省的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酒泉文殊山、张掖马蹄寺、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石窟;宁夏的有固原的须弥山、海原的天都山、银川贺兰山山嘴沟石窟。

另外,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的百眼窖石窟也发现了西夏时期的洞窟。在众多的西夏石窟中,以甘肃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保存下来的数量 多、类型 全、内容 丰富、 具代表性。敦煌莫高窟中有西夏洞窟62个,榆林窟中有西夏重修的洞窟10个,东千佛洞和五个庙石窟中也有5个洞窟是西夏修建的。

西夏的前期石窟主要是沿袭前代形制,少有创新;后期的石窟形制受到了当时密宗佛教文化的影响,基本抛弃了窟内开龛的传统,将各种偶像安置于中央佛坛上,形成了西夏后期洞窟形制的特点。在这些西夏洞窟中都存有大量精美的西夏壁画,其中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保存的壁画数量 多、规模 大,也 具特点。

西夏的石窟壁画大体由佛教题材和装饰图案构成,在敦煌西夏壁画数十窟、数百幅作品中,整体上以早期、中期作品居多。早期壁画的风格多承袭五代和宋初的传统,内容也基本上承袭了唐宋流行的经变和说法图,创新较少;而中期作品则受到了高昌回鹘壁画风格的影响,开始有所创新;西夏晚期的壁画吸收了吐蕃密宗的某些成分,开始形成本民族的壁画风格和特征。

到了敦煌的人们,都会为西夏壁画的巧妙构思、特殊的造型和精湛的画技所倾倒,如其具有代表性的西夏壁画作品《水月观音图》,描绘了唐僧取经故事。在吴承恩编写《西游记》之前的西夏壁画中,就已有唐僧西天取经图,说明了很早以来,我国民间就已流传着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这为吴承恩编写《西游记》寻到了历史渊源。

自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河西一带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这里的文化具备东西交融的特点。玄奘西天取经,佛教传入中国,都经过河西的张掖,而且玄奘晒经的流沙河就是张掖的黑河,《西游记》当中的猪八戒、沙僧都是在这里被唐僧收为徒弟的。

此画继承了中原绘画的传统,在观音像上将人、神融为一体,又将山水和人物有机结合,运用了特殊的绘画技法,使画面达到了超俗的意境。西夏的壁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除《水月观音图》外,还有西夏山水画的代表作《普贤经变》《文殊经变》《童子飞天图》,刻画了天真烂漫的西夏童子形象,这些作品堪称西夏绘画历史上的现实与浪漫的完美结合,这一时期的绘画是西夏历史上的巅峰之作。

西夏的洞窟内容、题材、壁画艺术风格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人认为西夏的壁画“其画派远宗唐法,不入宋初人一苇,妙能自创,俨然成一家”,可见西夏是有自己的壁画艺术家的。西夏壁画的画风 了藏传佛教绘画与中原汉族佛教绘画的特点,一种敷色厚重,色彩与线描并重,具有浓厚的神秘气氛,为典型的藏传佛教绘画特点;另一种是线描为主、色彩为辅的中原汉民族绘画传统的承袭。

如榆林窟 3窟的《西方净土变图》,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在建筑画上的表现力,精致流畅。再如其西壁窟门两侧的《文殊经变》与《普贤经变》,在人物绘制上集中突出线描造型,基本不依赖敷彩而形神兼备。此外,西夏壁画中的装饰图案在整个洞窟中所占面积比率是历史之 。

在藻井图案上,创新地将中原汉民族传统纹样及表现形式同藏传佛教题材及艺术风格融为一炉,构成具有西夏民族特征的独特艺术产物,典型代表作品是榆林窟 3窟藻井图案,其中有些装饰图案属于首创,在整个敦煌艺术中是首次出现,如莫高窟 400窟中,窟顶中心的藻井纹样为两条相互追逐盘旋的龙形怪兽,其造型均为凤首龙身。

凤首或龙身都是当时流行的装饰纹样,但是这种单体造型的龙凤复合式图像,在整个敦煌艺术中则是首次出现,这一切都反映了西夏的党项羌族是一个富于想象和创造的民族。

西夏的绘画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石窟中的壁画外,还有卷轴画、版画、木板画、岩画,等等,其内容以反映佛教经变为多,也有少量反映其他宗教和世俗内容的。西夏留下来的卷轴画有显明的藏传佛教的艺术特色,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黑水城和宁夏的一百零八塔、贺兰山拜寺口双塔和贺兰县宏佛塔中都有西夏卷轴画的发现。

到目前为止,西夏的非宗教类的卷轴画仅有一幅,是出自黑水城的《贵人像》。如果说敦煌石窟中精美的西夏壁画、卷轴画是西夏宫廷画匠的杰作的话,那么在甘肃武威发现的木板画,宁夏贺兰山、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草原以北那仁乌拉山的西夏岩画则完全是民间艺术。

西夏的木板画是伴随着西夏佛经的雕版印刷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但是木板画的内容有的却已经超出了宗教的范围,有重甲武士、男女侍从、牵马人以及家禽、家畜等,有的板画背面或侧面还有墨书汉文榜题。这些木板画出自众多的作者之手,刻工较为粗糙,但其中也不乏精品,如《蒿里老人》《武士》《男女侍从》,这些木板画构图简单,形象惟妙惟肖,线条流畅,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史诗刻石历千年,巨变沧桑画更鲜”。在贺兰山数以千幅的贺兰山、阴山岩画中,留下了许多党项羌游牧民族凿刻的岩画,题材以人面像、家畜、野生动物为主,一般画风朴实、粗犷,在构图上还没有脱离原始绘画的风格,反映了比较落后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西夏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岩画的周边还刻有与佛教有关的西夏文题记,贺兰山成为西夏人心中的一座圣山。

雕塑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用泥来雕塑人形;秦汉以后,便有大量的陶制雕塑品出现;隋唐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达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 高水平。

在传统雕塑文化的熏陶下,西夏的雕塑内容也十分丰富,迄今已发现的主要有石雕、木雕、泥塑、竹雕、陶瓷雕等,雕塑形象有人物、动物等,内容反映了宗教、民间生活。